俄烏戰爭100天了
這個文章值得大家閱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俄烏戰爭將滿百日,美國究竟要援助烏克蘭到什麼程度?要不要提供遠程/攻擊/先進武器給烏方、鼓勵烏軍越境打擊俄國境內目標?該對戰爭規模設限嗎?該不該在戰局對烏方有利時敦促俄烏和談?
最重要的是,美國在這場俄烏戰爭中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?
這些關鍵問題,引爆了一場網路辯論。就在上個禮拜,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的尼爾.弗格森(Niall Ferguson)與麥馬斯特(H. R. McMaster)兩人,就為此爭辯得不可開交。
弗格森主張,隨著西方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增加,美國應該儘快畫出明確的紅線,包括反對烏方越境打擊,反對出售長程飛彈與攻擊性武器給烏軍,同時要在烏方還握有籌碼的時候,尋求敦促烏俄雙方和談停火的機會,以避免戰事規模升級。例如,近日德國與法國領袖就傳出有意敦促俄烏簽署停火協議,弗格森就認為美國應該傾向支持。
弗格森延續他在新書《末日》的立場,認為美國當前的戰略大敵乃是中國,不宜陷入烏俄戰場泥淖、進入一個無人可以預料後果的深水區,同時持續把俄羅斯推向中國小弟甚至附庸的位置。
對他而言,俄烏戰爭這場「代理人戰爭」若持續無限制的延長,無疑不符合美國利益。
對於弗格森的想法,麥馬斯特激動地反駁。首先,俄烏戰爭根本不是所謂的代理人戰爭,因為美國的主旨是在協助烏克蘭自衛、協助他們避免自己的國民遭到俄軍殺害,而不是利用烏克蘭在削弱俄羅斯。美國的一切作為,都是為了打擊俄羅斯持續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的能力。
這位川普政府時代的前國安顧問延續自己在新書《全球戰場》的主張,也就是美國應該要幫助烏克蘭,以堅定意志與優勢武力持續嚇阻俄國侵略。
其次,麥馬斯特也不支持俄烏現階段簽署停火協議,他認為相關提議「非常可笑」。他要弗格森回想,上次簽署停火協議換來了什麼(指2014年俄烏簽署的《明斯克協議》)、又是否有阻止下一次戰爭爆發。「停火?拜託尼爾老兄別鬧了,沒想到你居然與馬克宏站在同一陣線。」
麥馬斯特進一步闡述,要結束這場戰爭只有一個方式:烏克蘭獲得無庸置疑的軍事勝利,為此才能逼迫普丁上談判桌。而如果真要停火,也應該是由澤倫斯基與烏克蘭政府自己決定。
麥馬斯特引用英國作家切斯特頓(G.K.Chesterton)的名言:「戰爭不會是解決各方歧異最好的方法,但是這可能會是唯一一種不讓對方幫你做決定的方法。」
加入麥馬斯特陣線的,則是總體經濟學家約翰.科克倫(John H. Cochrane)。科克倫、弗格森與麥馬斯特三人正是胡佛研究所著名網路節目「GoodFellows」的核心成員。
科克倫從外交著眼,認為美國必須確保烏克蘭獲勝,理由是為了維繫美國身為西方民主自由陣營的盟主形象:美國曾在1994年的《布達佩斯協定》上承諾維繫烏克蘭的領土主權完整。
科克倫進一步指出美國過去已經在阿富汗撤軍中失分太多,必須在烏克蘭戰爭上堅守。如果今天美國又施壓烏克蘭以放棄烏東二省的代價來達成停火協議,則未來誰會把美國的承諾當一回事?因此,美國必須盡可能協助烏克蘭守住烏東的頓巴斯,甚至收回俄羅斯在2014年侵占的克里米亞半島。
弗格森反問,誰都希望烏克蘭獲得勝利,也沒人反對烏克蘭有權自行設定戰略目標,但是美國自己的底線又該畫在哪裡呢?是要像拜登在華沙演說中說的,打到普丁下台嗎?是要像美國國防部長說的徹底削弱俄羅斯國力嗎?別忘了這兩個主張都跟麥馬斯特與科克倫所說的相去甚遠,美國有做好這方面準備了嗎?
甚至,如果未來戰況轉而對烏克蘭有利,美國要像1973年的季辛吉一樣進行「穿梭外交」,阻止以色列在「贖罪日戰爭」中以自衛之名殲滅與羞辱入侵的埃及軍隊嗎?(備註:美國當年的介入,阻止了以色列徹底擊潰入侵的埃及,引發以國不滿。但也替日後以埃關係正常化鋪了一點路)
弗格森也指出,認為「美國只要幫烏克蘭收復失土就好」,無須「跨越邊界雷池一步」的想法聽起來美好,但實務上卻沒有那麼容易。好比說,你要不要阻止俄羅斯的戰爭機器向前線增援?如果要,你就要支持烏克蘭跨境打擊,那麼戰爭就會升級,而不僅侷限在烏克蘭本土。
另一方面,弗格森的立場獲得《殺戮與文化》作者、軍事史家韓森(Victor David Hanson)力挺。韓森是那次節目的特別來賓。
韓森認為,美國如果鼓勵烏克蘭越過俄烏邊界、打擊俄國境內設施或軍隊(而且自己還在情報、設備乃至第一線人員上參一腳),則俄羅斯就有更充分的理由把這場侵略戰爭包裝成對抗西方侵略的「衛國戰爭」,能夠更有效煽動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。如此一來,這場戰爭將永無寧日,變成更可怕的消耗戰。
韓森說,大家為什麼會認為俄羅斯人民會坐視普丁戰敗?而不是和二戰一樣,不惜任何代價守住已經獲得的新領土?
韓森以歷史為例,說明戰史上進入俄羅斯境內作戰者,下場多半都不大好。無論是瑞典、拿破崙還是希特勒,都曾為此付出慘痛損失。而無論是烏克蘭還是美國,應該都不會想要重蹈覆徹。更不用說,俄羅斯現在還握有核武。
韓森提醒,這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次,核武國與非核武國之間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。沒有人能預料俄羅斯瘋起來會做出什麼事,由於風險過大,美國應該要更加謹慎處理。
麥馬斯特指出,俄國的核武只是唬人而無法真正實用,因為俄烏距離太近用了只會傷到自己,同時戰場上也缺乏足夠價值的目標——簡單來說, 普丁若使用核武,那就只是自殺而已。
不過麥馬斯特也同意,美國應該要謹慎設定戰略目標。他同樣認為打倒普丁、促成俄羅斯政權輪替不切實際。然而,麥馬斯特也認為普丁需要被阻止、需要被痛擊後才有可能收手或上談判桌,而目前時候仍未到,因為俄軍根本不認為自己戰敗。
或許,麥馬斯特與弗格森的最大分歧,就在於這個時機點的判斷。弗格森認為,美國應該要趁俄軍在基輔與哈爾科夫戰役失敗的當下,釋放出要求停戰的信號(要求俄軍退回俄烏戰爭前的邊界),而不是總統和防長都出來加碼升級態勢。俄羅斯接不接受是一回事,但美國自己得先擺好姿態,避免戰事無限制延長。
可能是因為討論太過「熱烈」,超過了節目的錶定時間,主持人最後只得出來喊停。或許一開始也沒人想得到,這場對談會從四人閒聊變成爭鋒相對的辯論大會。
事實上,無論是弗格森、麥馬斯特、韓森或科克倫,他們在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上本身並沒有非常大的差異。這四位「老白男」一般都被歸類於右派智庫,偏向新保守主義陣營(儘管當中某些人很反對這個標籤)。四人也是多年同事,其中除了韓森外的另外三人更是長年的節目搭檔,但他們確實比較少陷入如此高張力的辯論。
從這場爭辯,我們或可一窺保守派內部的歧異。當然,意見不同不等於分裂。四人都認同美國利益至上、維繫美國主導的當前世界秩序,都反對俄軍侵略、認定戰爭罪責在俄方,也都指望烏克蘭獲勝──但同時也都同意顛覆俄羅斯政權不切實際。這四人的差別在於實現目標的手段,在於投入的程度。
無獨有偶,也正是在今天,仿佛是要回應國內各界的焦慮一般,美國總統拜登投書《紐約時報》,索性一口氣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。
在這篇名為〈美國在烏克蘭的「為」與「不為」〉(What America Will and Will Not Do in Ukraine)的投書裡,拜登明確定義了美國的戰略目標:
維持「一個民主、獨立、繁榮、擁有主權的烏克蘭,有能力阻止和保護自己免受進一步的侵略」。
為此,美國將持續為烏軍提供武器,包括精確打擊能力、無人機、反戰車飛彈與防空系統,以讓烏克蘭政府能取得有利的談判位置,用「外交來徹底結束這場戰爭」。
最重要的是,「任何關於烏克蘭的決定都不能沒有烏克蘭的參與」。拜登寫道:「我不會私下或公開向烏克蘭政府施壓,要求其做出任何領土讓步。」
拜登也「更正」了自己過去的說法,指出美國並不尋求普丁下台(儘管他做出令人髮指的行徑),或是顛覆俄羅斯政府。美國不會刻意為了削弱俄羅斯而延長戰爭,也不希望見到北約與俄軍的衝突。
同樣重要的是,美國「不鼓勵」烏軍發動越境打擊(翻譯:若烏方要做則責任自負)。
綜觀拜登的發文,可以看到他幾乎是綜合回應了弗格森、麥馬斯特等四人論戰的焦點問題。拜登確實立下了某種原則與「紅線」,在避免戰事升級的前提下尋求讓烏克蘭擊退入侵者、或讓入侵者上談判桌的可能。
至於這樣的立場能否落實、如何落實,以及四人對總統的最新表態看法如何、是否買帳,可能就是他們未來節目中要持續激盪的話題了。
從四人這場論戰到拜登的這篇投書,過去一個禮拜來的烏東戰局仍舊膠著(甚至可以說是愈來愈膠著)。烏克蘭持續失去對頓巴斯的控制權,而俄軍依舊無視高昂戰損地發動攻勢。和平或停火協議什麼的或許都還言之尚早,但確實是個需要事先思考的議題。
雖然只是美國智庫單位的網路討論,但看到這樣公開的意見交換還挺有意思的。
(附註:內文為上週聽講後綜合外媒消息與讀書心得後寫出,可能難免有誤讀或過度解釋之嫌,歡迎指正)
出處: 洪仕翰(臉書,2022年6月2日)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1124059705/posts/pfbid02AvGvKJxHPaeH2cCVqV5u8mhX7gBvtMiBQBcXMWERwC1ysEjTTDzDg3yCg8UUwTdSl/
5/6/22
1.43 am
Ulasan
Catat Ulasan